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学研究    教育技术    走进吴江,走近名师——吴江培训学习体会 (2)

走进吴江,走近名师——吴江培训学习体会 (2)

创建时间:2020-04-15 16:18
浏览量:0

2013-11-05

10月29日,我们一行五人走进吴江实小,聆听了管建刚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讲座,再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围绕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核心目标打转,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指向也都是理解课文内容。偶尔有一些迁移说话、写话练习,也往往是蜻蜓点水,大多又都是围绕着理解、感悟而进行。走不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怪圈。语文教学被赋予了很多的内容。其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文化性,应该潜藏在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语文的重点任务进行操作训练。

管建刚老师的几个观点谈得非常透彻,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认为:“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不能迁移,“指向能力”的阅读教学可以迁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应该培养四种能力:朗读能力、写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低年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写字和朗读能力,中年段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也就是理解能力。这些理解能力,中年段重在训练,而到了高年段,重在使用这些能力进行阅读。高年段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他还认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日常会话和口语交际中进行。书面表达技能一般从书面语的学习训练中获得和提升。因此,“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专业语文学习者的必由之路。学生的阅读不同于普通阅读者。学生是专业的语文学习者,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模仿迁移,掌握书面语言的表达技能。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可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其实,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研究其表达形式和方式。因此,管建刚老师强调: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在理解层面应该减弱再减弱,在表达层面,应该加强再加强。他的这一些观点,与我们武校所倡导的范式研究有相似之处,武校强调语文备课要关注课文语言所表达的特色点,设计重点教学内容。但在我们语文老师的实际备课和教学中,还难以做到准确取舍,觉得这知识点重要,那知识点重要,实际教学中可能又会滑向面面俱到的分析理解中去。

苏教版四语上《春联》一课,管建刚老师把课文定性为介绍物品的说明文,而这类说明文的主要写作方式就是写两方面内容:作用和特点。据此,他引导学生读文找出春联作用的句子,找出关键句后,再次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逐层深入。在寻找春联特点的中,学生找出了对仗美和声律美。文本内容不是他的教学重点,他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启发学生领悟文章在表达形式上的秘密。在众多说明方法中,课文重点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在举例子教学中,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替换春联,来使学生明白举例子需要“分好类、排好序、不重复”等要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第一自然段的四副对联的排序,以及课文春联内容举了四副,对仗美举了一副春联,而声律美没有举例,这是为什么?提出了质疑。这些表达形式上的问题,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在解读文本中,根本不会想到。管建刚老师抛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也引起了我们听课老师的思考和讨论。看来,每一篇课文都隐藏着表达形式的秘妙,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发现和挖掘。

受管建刚老师的启发,我在解读苏教版五语上《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发现可以有两种思路来上这一篇课文。一种以“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思路,一种是“指向写作”的教学思路。第一种思路偏重于人文性的教学,教师通过引导感情朗读、诵读,适度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适时交流自己读中的感悟,领悟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全国人民对他的怀念、崇敬之情,并相机进行诵读训练或诵读比赛,加强语感训练。当然,常规的教学工作,比如理清课文顺序,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的朗读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课后能够主动去阅读关于邓小平的资料和文章,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任务最终完成。第二种教学思路是偏重于文本表达形式。教师可以先介绍文体,然后引导学生读文,理清课文顺序,接下来长文短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用三句话如何概括,用一句话如何概括;画出课文叙事句子(直线画)、段落,引导思考:仅有叙事这样的通讯好不好?还可以补充些哪些内容?学生交流后板书要点,画出课文中的联想部分,读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随后,在延伸和写作环节,可以出示拓展阅读材料(去掉联想部分的叙事片断),让同学们在叙事的基础上,增添联想部分,最后与原文对照阅读,进一步体会和掌握联想内容的写法等等。亲爱的老师们,两种教学思路,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但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第一种教学思路。要让学生感悟文字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果孩子对邓小平一无所知,完全陌生,能否感悟真情,这很难说。“知道”和“感悟”是两码事。学生通过读文,他会知道邓小平是个伟人,有着丰功伟绩,人们深深怀念和祝愿这位伟人。但要有感而发,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与他的生活经验相链接,才能有所感触。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文本的相关基础经验,因此,拓展相关资料是有必要的。拓展资料相当于“让他在脚底垫一块砖,使他能够得着葡萄”。但如果为了让学生由衷而发自内心的感悟,崇敬和怀念邓小平爷爷,何不放一段纪录片呢?效果或许会更好。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为了感悟文章的内容情感,而是要感悟文章表达形式的秘妙。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提取信息、熏陶情感、塑造人格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由此我又想到了《安塞腰鼓》的解读和教学,许多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句子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有的几乎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至于语言形式的教学微乎其微。苏教版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浅显易懂的,只有高年级几篇文章是比较深奥的。绝大部分课文学生自读能读懂70%——90%,有些内容老师教了他也不会懂,也有些内容连老师都不懂,怎么去教?学课文,不是什么都要教的,编者、教师挖掘的微言大义,有的连文本作者(作家)都搞不懂。《安塞腰鼓》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挖吗?挖出来了都要倒给学生吗?不要把小学老师当作初中老师,也不要把初中老师当做高中老师。中小学都有各自不同的年段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对于特殊超长学生,你可以高起点高要求,对于一般孩子,只要他跳一跳,够得着就行了。从中小衔接的角度,或者从更高的要求来解读教材,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有必要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话题又扯远了。现在,回到管建刚老师身上。与管建刚老师交谈,我们了解到:管建刚老师十多年坚持办好班级周报;多年来,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跳绳1000个,光这一份坚持和毅力,足以感染我们每一位老师。走进吴江,走近名师,让我们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