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学研究    教育技术    治于学生,智于课堂,知于老师 (2)

治于学生,智于课堂,知于老师 (2)

创建时间:2020-04-15 16:18
浏览量:0

2013-11-05

上周二的吴江之行,又一次与管建刚有了亲密接触。分别听了他的一节阅读课《春联》和一次讲座——“指向写作”的阅读指导课。

要我写听后感受,我得先从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说起——在读写上,不存在“眼高手低”。如果“手低”,“眼”一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只有“手高”,才有真正的“眼高”。就是说,二者是不对等的,写作能力大于、高于阅读能力。

我认为朱光潜先生简单的话语中揭示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阅读能力没法决定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却能涵盖了阅读能力。因为,阅读是二度创造,写作是一度创造;阅读是非产出性的,写作是产出性的。写作的要求高于阅读的要求。这表明了,阅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向培养写作能力,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写作能力既然是语文的核心能力。管建刚比我们都先知道,所以阅读课要治标先治本,关键在于,也急于改变阅读观念。

我欣赏他这样的认知:“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他要让大家明白,语文学习者的专业阅读,与一般人的随意阅读有很大的不同。

“指向写作”,是他的阅读教学的主旨和灵魂。没有这个“魂”,阅读教学就像脱缰的野马,看上去跑得挺欢的,但只是兴之所至的瞎跑、假跑,转眼便不知所终。

《春联》便是如此,围绕四句春联的内在联系和表达顺序,让学生反复理解作者这么表达的意图和构思。有阅读,有理解,但更有运用。拓展课外春联的同时依然不忘记把阅读课的灵魂指向写作。没有问文中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妙处,你还知道哪些春联?整节课从头至尾就一个隐含的思路,这篇文章作者是怎么练就出来的。所以这节课在呈现形式上有了教学环节的变化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核心却是“《春联》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和“你会写吗?”。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是,语文界有些专家、名师偏偏不认这些,只认“阅读独立目的论”。这不奇怪,因为为写作而读,毕竟比为读而读难得多,怎么读不是读,二者相权取其“易”。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新课程标准中写道“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一切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服务。

管建刚老师艰难穿越了解读文字的屏障,试图走近作者的写作运思,走近写作心理的动态过程,弃阅读之俗流,扬写作之雅正。

我认为是,而且是智也,知也。